控制药价
骈拇枝指网
2025-04-05 19:46:51
文:王婉諭 最近,是各大學期中考週,而台大卻接連傳出了兩起憾事。
」ADR混音師Emma Butt表示,錄製ADR的時間點,多半是距拍攝期數個月後的後製階段,若需要求演員回到當初表演時的角色狀態,經常會耗費不少時間測試與磨合。因此,在進行聲音剪接時,仍需要透過一些小技巧,才能讓影像跟錄音完美結合。
若演員的ADR仍無法完全與畫面對上時,則可以在剪接過程中,選擇以其他鏡頭代替,盡可能地避免觀眾看到演員的口形。麥克風和演員的關係 原則上,演員的嘴巴可以盡量靠近麥克風,但錄音師也應視畫面而定。「人們最不喜歡做的事情有三件: 第一, 看牙醫。而演員每次ADR後,若錄音師都能讓他們聽一遍自己的音檔,也有助於自我修正。另外,錄音室內的燈光應盡量以柔和、暖色調為主,避免演員視覺疲勞。
方便演員反覆錄音(見2:00~2:40處) 錄製ADR前,錄音師會先彙整需要ADR的片段(最好盡量拆成多個小片段),並搭配倒數計時畫面和嗶嗶聲,將它們製作成能夠不斷重複播放的序列:「嗶(3秒)—嗶(2秒)—嗶(1秒)—ADR片段。ADR混音師Greg Crawford表示:「我會試著觀察他們的表現,了解他們的特殊需求。黑白影社的作品有一半以上充滿著畫意風格,不僅在題名上直接指出與中國傳統繪畫的連結【圖2】,畫面中也蘊含著中國水墨畫的精髓,色調濃淡的層次變化與虛實相生的意境,呈現富含韻味及詩意的風景。
右【圖6】劉半農,《山雨欲來風滿樓》,1928。[3] 從中也可知道,中國攝影家對西方攝影的關注並充分了解其風格的轉變,而文中提及德國寫實派便是1920年興起的新客觀主義(Neue Sachlichkeit),提倡用寫實的手段描繪現實世界和客觀事物的本質,去除攝影者的主觀意識,強調清晰地記錄事物。而畫意攝影則是特別指出與繪畫的連結,展現如畫般的攝影,涵括在美術攝影的範圍中。其後德國又出版一本「影眼」(Photo-Auge),繼之以新派作家Moholy Nagy及Aenne Biermann兩人出版之專業,別創一種風格,攝影界作風為之一變。
其他光社成員的作品中也可看見充滿中國藝術色彩的攝影作品【圖6】,甚至模仿捲軸的形式。1932年至1937年間該社共舉辦六次展覽,四次為全體社員的展覽會,另外兩次則為主要成員陳傳霖(1901-1978)與盧施福(1898-1983)的聯展,並出版八本刊物發表社員們的作品和文章,提供民眾欣賞與學習。
亦可直接仿造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,如宋代折枝花構圖【圖7】,或是南宋山水畫的邊角構圖,與中國藝術產生連結。如是遂有所謂新的藝術攝影產生。於當時,「美術攝影」與「藝術攝影」的內涵並無太大區別,皆是在攝影時加入個人的審美經驗,展現個性與美學素養,為包含情感的創作活動,亦是研究美的學科。此時正值中國對美術攝影研究的熱衷,1920年至1940年間畫報雜誌中常提及「美術攝影」、「藝術攝影」和「畫意攝影」這三個名詞。
最重要的,在能表示中國藝術的色彩,發揚中國藝術的特點。而畫意攝影作品大多喜歡為朦朧柔焦的效果,對畫意攝影而言,個人的情緒表達與氣氛營造大於事實的描繪。有時為了使作品更加完善,會運用放大機的操作改變色調及調整光影的明暗度,或是透過底片的疊加,將原本空無一物的背景增添為豐富且壯闊的天空【圖3】【圖4】。黑白影社的主要宗旨是希望將愛好美術攝影之人齊聚一堂,一起研究攝影,互相交流作品成果,並努力在國際攝影界中佔有一席之地。
圖版出處: 《中華攝影雜誌》第3期(1932),頁123,民 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(1911-1949)。圖版出處:《黑白影集》第2期 (1935),頁98,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(1911-1949)。
圖版出處:徐希景,〈攝影文化先驅劉半農和《半農談影》(下)〉,《中國藝術時空》第5期(2016),頁57。Photo Credit: 截圖自漫遊藝術史 左【圖5】陳萬里,《松石小景》,1923。
圖版出 處:《黑白影集》第1期(1934),頁17,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(1911- 1949)。德國在一九二七年出版第一冊「德意志影集」(Das Deutsche Lichtbild),法國在一九三〇年出版第一冊「影集」(Photographie),一九三一年英國The Studio公司也出版一本「現代攝影集」(Modern Photography),這三種攝影年鑑奠定了現代攝影的根基,形成了新興攝影的權威刊物。然而北伐戰爭的初步成功,國民政府於1927年定都南京,光社成員隨之南下,社團逐漸失去活力,美術攝影的重心也轉往上海。而這類作品的展現在黑白影社尤為明顯,數量增加不少【圖8】,且更有意識地往生活中貼近,認為攝影藝術可以做為現實的反映。在刊物中甚至出現描繪生活嚴苛的一面,陳傳霖的《嘗旨》【圖9】中抓拍一個正在咬著東西的女孩,女孩的衣服磨破拉絲,頭髮凌亂,臉上似乎有些許的髒污,揭露低下階層的生活樣貌,但並未帶有任何的諷刺,僅僅只是透過照片陳述事實。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中華攝影學社延續光社的畫意風格,作品透過柔焦鏡頭或是自然的雲霧讓畫面表現的縹緲迷濛,營造出詩意的氣氛。
圖版出處:《黑白影集》第2期(1935),頁58, 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(1911-1949)。Photo Credit: 截圖自漫遊藝術史 【圖9】陳傳霖,《嘗旨》。
圖版出處:《黑白影刊》(1936),頁34,民國時期期刊全文 數據庫(1911-1949)。圖版出處:徐希景,〈陳萬里-中國攝影藝術的拓荒者〉,《中國藝術時空》第6期(2015),頁29。
Photo Credit: 截圖自漫遊藝術史 【圖8】史震懷,《碌碌為誰忙》。圖版出處:《黑白影集》第2期(1935),頁36,民國時期 期刊全文數據庫(1911-1949)。
Photo Credit: 截圖自漫遊藝術史 【圖4】丁陞保,《塞外笳聲》(修圖後)其後德國又出版一本「影眼」(Photo-Auge),繼之以新派作家Moholy Nagy及Aenne Biermann兩人出版之專業,別創一種風格,攝影界作風為之一變。[3] 從中也可知道,中國攝影家對西方攝影的關注並充分了解其風格的轉變,而文中提及德國寫實派便是1920年興起的新客觀主義(Neue Sachlichkeit),提倡用寫實的手段描繪現實世界和客觀事物的本質,去除攝影者的主觀意識,強調清晰地記錄事物。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中華攝影學社延續光社的畫意風格,作品透過柔焦鏡頭或是自然的雲霧讓畫面表現的縹緲迷濛,營造出詩意的氣氛。
亦可直接仿造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,如宋代折枝花構圖【圖7】,或是南宋山水畫的邊角構圖,與中國藝術產生連結。德國在一九二七年出版第一冊「德意志影集」(Das Deutsche Lichtbild),法國在一九三〇年出版第一冊「影集」(Photographie),一九三一年英國The Studio公司也出版一本「現代攝影集」(Modern Photography),這三種攝影年鑑奠定了現代攝影的根基,形成了新興攝影的權威刊物。
雖然華社以自然風光的畫意風格為主,不過已經有少數攝影師開始嘗試人像裸體與勞工生活等新興題材,或是利用攝影機械本身來進行創作,著重在光影變化的表現,實驗底片呈現的不同效果,所涉略的範圍增廣,並加深對攝影本身創作的可能性。圖版出處:《黑白影集》第2期 (1935),頁98,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(1911-1949)。
如是遂有所謂新的藝術攝影產生。在刊物中甚至出現描繪生活嚴苛的一面,陳傳霖的《嘗旨》【圖9】中抓拍一個正在咬著東西的女孩,女孩的衣服磨破拉絲,頭髮凌亂,臉上似乎有些許的髒污,揭露低下階層的生活樣貌,但並未帶有任何的諷刺,僅僅只是透過照片陳述事實。
Photo Credit: 截圖自漫遊藝術史 【圖8】史震懷,《碌碌為誰忙》。這類的畫意風格可追溯至之前攝影社團的作品。文:冷 黑白影社的成立與畫意風格的承接 中國曾有個美術攝影社團以太極作為社徽【圖1】,黑與白象徵著攝影,中間的直線劃分表示正直,希望社友能在藝術這條道路上剛正平等,不分高下你我,此社便是黑白影社。而畫意攝影作品大多喜歡為朦朧柔焦的效果,對畫意攝影而言,個人的情緒表達與氣氛營造大於事實的描繪。
1923年北京光社成立開啟對美術攝影的研究,成員陳萬里(1891-1969)在第一次展覽後便出版《大風集》,並在自序中提及: 攝影的製版發表-尤其在中國-更不是一件可以輕率的事情。對現代攝影的追求 黑白影社表現出更多對現代攝影的追求,於1937年出版第三期《黑白影集》的序中聶光地特別提出閱讀外國現代的攝影雜誌: 近十年來有所謂「藝術攝影」或是「現代攝影」(New or Modern Photography)的展覽,其作風與十年前大不相同。
圖版出處:《黑白影刊》(1936),頁34,民國時期期刊全文 數據庫(1911-1949)。圖版出 處:《黑白影集》第1期(1934),頁17,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(1911- 1949)。
[2] 收錄其中的攝影作品也印證自序所言,題材主要為風景或花草樹木,追求古典詩詞與繪畫的意境【圖5】。而畫意攝影則是特別指出與繪畫的連結,展現如畫般的攝影,涵括在美術攝影的範圍中。